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評價
網友滿意度:
有人說
閱讀 是從有限的物質世界
到達無限的思想空間最快的方法
每本書都是開啟新世界的門窗
閱讀使我在新世界裡暢遊
一句句 一頁頁
各式各樣的角色人物
像我呼喚
帶領著我一起遨遊
直至最後一頁
在博客來看到
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相信這本書大家都挺面熟的
沒錯這可是超級暢銷書呀
小編我最喜歡看書了
已經練就到了
一目十行的高深功力
而#GOODS_NAME#
真的是人人稱讚的一本好書
我反覆咀嚼其字字句句
便覺得韻味非常
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
跟我一起進入新世界
下面有連結和折價卷
也可以加入博客來的粉絲專頁
定期都有好書推播通知唷~~~
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拒絕理所當然的思考 ![]() |
叔本華 ![]() |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以韋伯生平為經、學術作品為緯,交織出波瀾壯闊的學術人生
韋伯的學術生涯起步於法律史與經濟史研究,並曾組織農業狀況大調查,30歲即取得教授職位。但後來卻飽受憂鬱症的煎熬且因而失去大學教職,大半生都安於私學者的角色。然而,他在病發間歇期間仍同時著手數個研究計畫,最終交出令人眩目驚心的豐碩成果。此外,在籌組德國社會學學會、力挺國會改革、批判種族歧視、反對軍事擴張等行動中,都能看見他的實踐身影。56歲便英年早逝的他,充分體現了生命的掙扎與奮進。
Fritz Ringer作為社會史與思想史學者,教授韋伯著作超過四十年,他以極大的熱情為年輕學子提供汲取韋伯知識遺產的路徑。《韋伯學思路》不僅讓韋伯和作品回到其時其地的脈絡中,也讓韋伯和作品向此時此地的我們說話。這樣的呈現令我們相信,韋伯不只是德國的、歐洲的、西方的。這位二十世紀最具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想啟發與精神鼓舞。他對於官僚制和資本主義的反省批判、對「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的懇切倡議,將永遠迴盪在我們的閱讀中。
鈦晶消磁法
作者介紹
Fritz Ringer
1934年出生於德國,1947年移居美國,1961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印地安那大學、波士頓大學及匹茲堡大學。主要研究興趣為德國及歐洲的社會史與思想史,早年著有The Decline of the German Mandarins、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Modern Europe、The Rise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Fields of Knowledge等書。1990年代起,研究範圍集中於韋伯的生平與學說,相關作品包括Max Weber's Methodology,以及這部集其心血之作《韋伯學思路》(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譯者介紹
簡惠美
台灣大學歷史系、史研所畢業,碩士論文《韋伯論中國:〈中國的宗教〉初探》。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學系研究,譯有韋伯著作多種。
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目錄導覽說明
謝辭
導言
第一章 其人其時
.韋伯的知識場域
.德國史學傳統
.德國古典社會學的興起
第二章 韋伯的政治
.農業問題與韋伯的民族主義
.韋伯的自由主義
.邁向民主聯盟
第三章 韋伯的方法論
.單一因果分析
.詮釋的個體主義與理想型
.客觀性、價值中立與價值多元論
第四章 基督新教倫理
.定稿文本
.爭論:韋伯與宋巴特
.基督新教教派:韋伯在美國
第五章 韋伯的比較宗教社會學
.比較世界史的構想
.宗教與世界
.中國與印度的宗教
第六章 從史學到社會學
.經濟與社會
.權威的類型
.法律社會學
第七章 城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官僚制
.西方城市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官僚制
.官僚制的兩面性
第八章 教育、知識與志業
.涵養與專業化,階級與身分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結論 其人此時
譯後記
註釋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二十幾年來一直在譯韋伯原典,只有兩次例外。一次是研究生時代開始對韋伯學說產生興趣時,譯出了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的《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再就是這次譯出林格(Fritz Ringer)所著的這本《韋伯學思路》。
德裔的林格早年以研究德國現代學術中人的獨特性而聞名,而後擴及英法德歐洲學圈的比較研究,九○年代起專致於韋伯的生平與學說,最後寫出了這本集其心血的著作,然後不到三年便過世了。讀過此書便可知他有多麼了解如何為學生吸收韋伯知識遺產提供方便法門,而他四十年的講壇經歷也可在書中對美國多所著墨這點上窺得端倪--他一心想讓台下的美國學生理解非常德國特色的韋伯。
當然,韋伯不止是德國的、歐洲的、西方的。通過林格的苦心安排、濃縮取萃,讓我們感受到韋伯並未因其作品卷帙浩繁而造成財富的夢魘(cauchemar de richesse),反倒是要讓我們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汗顏。一個人的心智可以宏大到什麼程度?林格讓我們認識,韋伯既深沈又寬廣,面對世情,是那麼清醒明靜,一腔熱血總透過才學而冷凝為嚴正的論述,一篇篇的作品卻又讓人讀來訝然嘆服不已。二百多頁的篇幅裡,概念的湧現如潮水奔來,我們看到韋伯從社會學家的觀點來看待歷史、宗教、法律、政治、文化,用概念與模型的建構來闡述各個領域的實質內容,得出其「可能的」發展方式與發展方向,再將之應證於真正的歷史場景而讓來龍去脈「立體」呈現,從而企及歷史學家的事業。一本書裡含攝這樣豐盛的知識內容,這麼緊湊的知識密度,可能會令人讀得換不過氣來或者消化不良;所幸,書中徵引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經有了中文譯本出版,讀者可以在自覺精彩處或緊要處按圖索驥,細細品味原文脈絡,既可緩一口氣,也當會更有所得。
此外,本書中凡徵引韋伯作品《宗教社會學論文集》和《經濟與社會》的段落,大致不出康樂先生和筆者先前譯出中文本的範圍(前者包括《宗教與社會》、《中國的宗教》、《印度的宗教》、《古猶太教》、《基督新教倫理與與資本主義精神》,後者包括《支配的類型》、《支配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城市的類型學》、《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最重要的是,由錢永祥先生操刀的韋伯兩篇演講稿中譯文著實精彩(見《學術與政治》),筆者才情不足以有所更易,凡徵引處只能拜服迻用。
從第一次閱讀這本書,到決定將它譯出,再到把書譯完,編校審對,匆匆五年已過。由於讀書習慣使然,每遇好書總要細細地讀,讀著讀著自然就有了翻譯的衝動。康樂先生因此規勸我,要把工夫精力花在經典上。這本導論性的著作自非經典,而是經典的導讀引介,藉由經典著作的貫穿而帶出對經典人物的詮釋。相對於為知識做出原創性貢獻的學者,翻譯者頂多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所以,把一本好書譯壞了,是莫大的罪過,不僅辜負了學者對知識的貢獻,也阻撓了知識的傳播,甚至扭曲破壞知識,從而誤導了他人,良心事業變成了一樁糊塗事。但願自己並未犯下這種既浪費筆墨紙張又白耗讀者時間心神的壞勾當。更願多方嚴加批評指教,讓筆者「與人分享學問,便是個幸福人」的願景更趨真實。
在2013年春雨解渴解旱的4月中
編/譯者:簡惠美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368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弗里茨?林格
追蹤
- 譯者:簡惠美
- 出版社:群學
出版社追蹤
- 出版日:2013/5/3
- ISBN:9789866525681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